全国政协委员、足球预测,MBA智库百科(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
长江日报讯(特派记者汪甦 徐佳)“要打破传统科学与产业之间的藩篱,破除实验室与厂房之间的隔阂,将优势知识资源与产业有效链接。”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足球预测,MBA智库百科(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做客长江日报全国两会访谈直播间,深入探讨了武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就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升级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出的全新生产力形态。”在丁华锋看来,作为一座拥有丰富科教资源和坚实产业基础的城市,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先天优势。
“武汉的科教资源是它的‘金字招牌’,产业基础是它的‘底盘’。”他表示,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就必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法,更是一个乘法效应,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为了打造这样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武汉正在不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补齐短板。同时,大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型龙头企业是引领者,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是生力军。丁华锋认为,这两类企业的协同合作,将推动武汉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更多创新和突破。
“要有技术科学思维,打破传统科学与产业之间的藩篱,破除实验室与厂房之间的隔阂,聚焦工程应用创新,将优势知识资源与产业有效链接。”丁华锋谈到武汉的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产业变革,从光电子信息产业到生物医药产业,从智能制造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版图正在不断扩大和升级。“因此,发展技术科学、推动全链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技术科学跨越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的鸿沟。”
他还建议,要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增长引擎、增强新产业全球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打造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等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持续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给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丁华锋也在关注数字经济和人才培养这一话题。
“如何更好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丁华锋提出,打造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打破当前的专业设置限制,打通专业培养壁垒,打破文管理工等学科限制,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通识教育予以推进,设置更为自由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人才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他建议,需要联合多部门、多行业、多高校,从顶层架构重新构建新质人才体系的知识、技能要求,其次要加强产教融合,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还需重视加强职业培训,鼓励引导更多职业培训机构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推动社会人力资源的“数智化”升级。
对于武汉未来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丁华锋充满期待。“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一定能够建成国内重要的数字经济技术策源地、数字产业集聚地,实现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目标。”同时,他也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数字经济的建设中来,共同为武汉的发展贡献力量。
链接:长江日报 -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人才需求”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