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两大思想资源,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这两者实现有机融合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古为今用”原则。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精髓,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并在深入挖掘和学习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和实践应用,将融合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文化载体,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文化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要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如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与应用,为文化资源的视觉化与全景呈现提供可能,让更多人能够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创新进程及历史成果。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载体,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不断拓展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广度、深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事业中。同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化作品。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还需要注重文化作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人民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的,既有高雅的艺术追求,也有通俗的娱乐需求。因此,文化创新应尊重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作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强干部人才队伍,确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创新活力充沛。党的领导干部作为文化事业的领导者,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确保文化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当前,如何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成为有真才实学、有真知灼见、有战略眼光、有群众感情的领导干部,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的文化创新发展不仅是对优秀历史传统的深刻继承,更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利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足球预测,MBA智库百科〈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宁夏日报
(原载《宁夏日报》2024年11月24日)